【“潮智汇”文化沙龙⑳】谈乡土文化的传承发展——以《潮汕文化读本》的推广实践为例
潮州+ 2021-10-27 10:21:29

  “拍啊拍铰刀,拍来铰绫罗……”“澄海出名猪头粽,月浦出名狮头鹅”……2017年1月出版的教材型读本《潮汕文化读本》由陈平原、林伦伦、黄挺等教授主编,以历史、语言、风俗、民情、文学、艺术为主体,兼及教育课本与文化读物,呈现一个丰富多彩、活色生香的“潮汕”。







为进一步推动潮州文化研究,营造浓厚学术氛围,22日下午,“潮智汇”潮州文化沙龙(第二十期)暨第四届潮汕文化教育研讨会《谈乡土文化的传承发展——以<潮汕文化读本>的推广实践为例》在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举行。这次活动由市委宣传部主办,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、韩山师范学院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承办,活动邀请多位专家学者以沙龙的形式,围绕乡土文化畅所欲言、寻路探究。


陈平原


陈平原(教育部“长江学者”特聘教授、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):

用脚去丈量这块土地

用脚去了解这座城市

  

  两年前,在北大的一个会议上,我讲了在家乡跟林伦伦、黄挺以及跟在座诸位合作编写乡土教材的事情,大家都很感动。好几位北大教授对我说,也希望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事情。我说我之所以能做成,其实是机缘巧合,以前想做做不了,如今是因为林伦伦在这当校长,有他这个“地头蛇”能带动一批人来做。


  最近,有人问我,是否能把编写《潮汕文化读本》的经验复制到地级城市或者方言区?我说好,但是第一必须有地方政府能支持。第二必须有桩脚。如果想做乡土教育,具体工作必须要有下面的桩脚,桩脚的作用远远大于编教材。当年我们编教材也就用了差不多一年时间。出版方告诉我说,从来没有做过一本书,像我们这么轻松就完成,而且出来以后效果好。我说因为有着一批关怀家乡的人,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上下联结,教授和小学老师共同合作。假如想为家乡做点事情,桩脚特别重要。在这个意义上,我感激他们,让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家乡做贡献。


  50年前,我在潮安磷溪旸山村小学当老师时,会不自觉跟学生们讲地方文化,带他们走“四乡六里”,做乡土教育的工作。前几天,在我的书画展上,有一个中年人跑过来,他是我当年在旸山小学的学生。他对我说,他还记得我当年带着他们到城里看电影一事。我当时带着30个学生走十里路,到城里看电影,这对他们影响很大,念叨了几十年还记得。刚刚两位《读本》实践学校的教师讲的教学实践都是潮州市区的,我特别关心边远的中小学有没有开展这种活动?开展时会不会碰到更大的困难?孩子们能不能走出来?我相信孩子们很想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。问题是现在出门,家长存在诸多担心,老师校长的责任重大。现在的学生过分娇嫩了,不敢有任何的闪失,这种状态下,对孩子们的成长是不利的。


  我的家乡话里,有“四乡六里”的说法,当时的视野、生活可及的范围大概就是如此。今天明显要比这个大得多。1991年后,国际交往、文化交流、学术交流逐渐普遍。我是那个时代走过来的,深有感触。记得大学毕业时,同学给我留言说:“潮汕很漂亮,但潮汕很小。”学生们渴望看到更广阔的世界,了解更多的诗与远方,这种状态下该如何实现?我特别感慨的是,今天的孩子们不一样,今天的老师跟我当年也不一样。上大学之前,我没有走出过汕头地区。今天的孩子有很大的机会,可以走出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。


  如何将潮州优秀文化更好融入地理学科研学旅行的课程?如何让课程突出潮州文化要素的经典性?我没教过地理课,但是我有一个经验,30年前,在北京,我曾带着学生,依据历史资料,重走1919年5月4日北大学生走过的路线。从北大红楼出发,到了天安门广场,穿过东交民巷,再走到赵家楼跟老住户聊天,“重走五四路”对学生来说很有意义。每年春游时,我会带学生根据设计的路线去走北京这座城市。我曾写文章说,可惜我不是北大校长,否则,我会要求所有北大学生,不管你学什么专业,在学期间,必须有一次“京城一日游”,用脚去丈量这块土地,用脚去了解这座城市。不要坐公交车、地铁,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、文脉及人文环境。我的学生,在北京各个大学教书的,他们也学着我,把历史带到地理,把事件化为人文,借助脚步来理解这座城市。或许这个经验能带给大家一些启发。


林伦伦


林伦伦(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专家、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):

有文化自觉

才能传承好乡土文化



  有一次看电影的经历至今不忘,我曾在澄海西边一所边远的小学就读,要看电影,必须“搭渡”到庵埠的电影院。我这辈子第一次看电影是坐着轮渡,那时候小学老师的胆子也大,几十个小学生调皮地在渡口乱窜乱跳,他居然带我们从澄海坐轮渡到庵埠,我还记得那次看的是动画片《等明天》,这一辈子都记住了。也许是基于我们对乡土的这种很基层的生活,才有了我们对乡土文化的热爱。另一个是自信,乡土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。前提是懂得文化自觉,就是要知道乡土文化里面既有好的也有不好的。比如那首“挨啊挨”最后的“饲阿弟来落书斋,饲阿妹来雇人骂”,我们编书的时候商量了一下就改成“饲阿奴来落书斋”,一视同仁。所以要有文化自觉,不能什么都搬给孩子。


  为什么会编《潮汕文化读本》?都是基于这种文化自觉,认为家乡的文化有很好的东西在里面,你不教孩子们可惜了。基于此,2016年我们启动编写,而后经广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,并列入广东省地方教材目录,成为潮汕地区中小学乡土文化教材。后来,团队又研发了童谣绘本,推出春季和秋季版共6册,配套潮州、汕头、揭阳三市童声诵读音频。陈平原教授和吴承学教授不约而同都讲到读书写字是受父亲影响。基于潮人文化中优秀的家教家风文化,我与林朝虹启动编一套“潮人好家风”丛书。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,这个准备是基于我们对乡土文化的文化自觉。对于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,我认为须坚持“五位一体”,即政府、学校、家庭、社会、媒体,缺一不可。


  在外地孩子占多数的学校,是否有必要开展潮汕乡土文化教育?如何推行?我认为,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。家长在潮州工作,孩子以后说不定也就成为“新潮人”,为了学习和工作的方便,学会一点方言、歌谣,也能够更好地融入环境。根据儿童语言学的经验,将小孩放在方言背景或陌生语言背景的校园,不用一学期,不需要刻意教学,他也能够基本掌握该语言。要向家长解释,小孩学会本地方言不会妨碍他学家乡方言。


石广生


石广生(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客座教授):

多渠道多形式传播乡土文化

  

  在国内,坚持普及普通话的大方向是正确的,但是,大家别忘了,我们的语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“活化石”。在过去,潮州处于省尾国角,和外界没有太多交流,也不受外来文化的过多干扰,语言保留很多原汁原味从古代中原迁过来的一些痕迹。如果我们一味顾着标准普通话,这个痕迹就会被磨平,以至于考古或者研究无从下手,这会相当可惜的。


  我觉得我们的潮州话不是“土”,而是“古”。举个例子,潮州有话说,“阿妹顶毛葳葳蕤蕤”,意思是头发乱蓬蓬。葳蕤,表示植物茂盛,最早的出处在《诗经》“绿萝纷葳蕤,缭绕松柏枝”。我们可以看到潮州话源远流长的过程。我们的方言也好,外国的语言也好,彼此互相保留了对方的借词,折射出我们海上丝路、潮商征服海洋的痕迹。五脚砌(lima kaki)、dam(潮湿)、lard(猪油)……从马来语、泰语、越南语到英语,例子不胜枚举。我们的文化越琢磨越有意思。


  海外潮人的后代渐渐连潮州话都不会说了。许多海外潮人想要教授自己小孩乡土文化,但苦于没有读本,在所在地大使馆、领事馆拿到的多以普通话为主,没办法让孩子们知道家乡的故事和文化。其实,可发展英文版的《潮汕文化读本》,依托海外当地的侨团、华语学校、培训机构等,传承潮州文化。可组织各地同学会、潮州商会等安排组织年轻一代,回潮州体验感受乡土文化。高校、侨校和潮汕地区的教育机构,能否在侨务部门的支持下,举办潮语培训班、潮文化体验班等,或许对延续海外潮文化的“香火”有所帮助。另外,《潮汕文化读本》是以书本的形式面世,不妨将其制作成音像视频,借助微信公众号、微博、抖音、小红书等网络平台,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出去。


  关于童谣谱曲,促进推广和传承,我觉得这确实是件好事,我认为其中要注意两个倾向,一个是不要把孩子的音乐做成“大人式”音乐,包括在表演的时候要体现童趣率真。谱曲要尽可能平易朴实,朗朗上口,音调适中,容易传唱。另一个是曲子要做到“老少咸宜”。小孩喜欢唱,大人唱也不显幼稚,这样才能广泛地传播开来。此外,配乐要简单,曲调要和潮州话搭配。


林浩亮


林浩亮(韩山师范学院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、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执行副主任):

拓渠道建平台开展乡土教育

  

  如何构建更广泛的交流互动平台,采取哪些有效的方法与途径,以促进更多学校校长、教师关注乡土教育?我觉得,第一要全方位、多层面立体化引导更多教育工作者关注乡土教育。首先是加强政策引导。在市县(区)的层面,出台更加切实的政策来引导。其次要增进文化认同。在当下,重新理解乡土,扩展教育的视野,其实是基于我们每个人精神发展的需要,更是我们校长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。再者是强化部门联动,乡土教育可思考探索“政府、高校、企业、中小学幼儿园”UGBS四位一体的支撑体系。


  第二要从专业培养上提升校长、教师乡土文化教育的能力。乡土文化教育不仅是“第二课堂”活动,而是一项专业的技术活,所以要从专业上提升校长、教师乡土教育的能力。如何做到“专业”?首先,要解决“入口”问题,即如何让学生了解和喜欢乡土文化。最有效的办法是采取学生、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活动。如何让接触、接受乡土文化成为习惯?学校要营造乡土文化教育的浓烈氛围,如校园环境文化建设、第二课堂建设等对学生进行熏陶;要重视家校协同,利用好爷爷奶奶这支“银龄教师”队伍。其次,要开发乡土文化教育课程。乡土文化教育课程可以往综合性课程的方向发展,如与乡土文化结合的研学课程、艺术课程、劳动教育课程、创客教育课程等。不一定需要专门开发乡土文化课程,而是在各个学科中渗透乡土文化教育。再次,要完善支持乡土文化专业研究和传播的条件,如课题、文章、成果推广等。发挥乡镇青少年宫的作用、在学校建立乡土文化社团、乡土文化教育工作室等,给广大教师一个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的平台。


  此外,校长、教师要以更加开放的眼光、更加自信的姿态看待和开展乡土文化教育,做好乡土文化的国际推广。


林朝虹


林朝虹(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教授、潮州市教育学会副会长):

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与

受教育者的有效“链接”

  

  2016年8月,陈平原、林伦伦、黄挺联合主编《潮汕文化读本》,三位教授亲自选定了适合乡土教育的20首潮汕童谣、20篇民间故事和20首古诗。2017年1月《潮汕文化读本》出版,同年5月,我市启动《潮汕文化读本》小学版的实践。2018年,《潮汕文化读本》被列入广东省地方教材目录。2019年3月和2020年4月揭阳普宁市教育局和潮州市湘桥区教育局分别发文,把《潮汕文化读本》作为全区地方课程教材。后来,《潮汕文化读本》不断重印,到今年1月已是第7次印刷,足以看出它强大的生命力。


  《重建乡土记忆的潮汕文化课程》,既有教授学术论文对开展实践的指导,也有大家从重建潮人乡土记忆的视角,创新性建构《潮汕文化读本》课堂的总结。该书链接的学习资源多达近百个,可以通过“好的课”平台免费下载音频视频。另外,《潮汕童谣音乐创作与表演设计》是配套《读本》20首童谣创作的,给古今的童谣配上音符,让沉睡于书本中的童谣活起来。这两本书都是潮师作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研发的成果。


  我认为,潮州文化具有两面性,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仅仅靠一腔热情,积极的实践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,必须开展科学化研究,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有意义且有效的“链接”。《潮汕文化读本》的编写与实践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,它解决了静态“教材编撰”与动态“课程建构”这两大问题。“引入文体”的“教材型读本”的教材体系构建,和兼及“文本对话”与“文化体验”的读本课堂,是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建立了“链接”。我们一直在探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科学性与规律性,这在当下具有现实意义。



作者|潮州日报记者 吴育杭 吴冰

摄影|潮州日报记者 庄园

视频|潮州日报记者 蔡泳 谢平勋 郭博文

编辑|蔡泳

审核|詹树鸿

打开APP阅读全文
相关新闻
×
前往APP查看全文,体验更佳!
确定
取消